“驕傲!作為一個工業城市,竟然以水出圈,聞名全國。”陳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柳州人,激動地向記者描述家鄉的變化,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一直是工業建設的熱土,近年來,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河清水暢,岸綠景美,四月的柳州是一片粉艷醉人的紫荊花海,而12月的柳州也仍是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在柳江邊散步騎行早已成為市民健身休閑生活的日常。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成功的實踐告訴我們,發展越是面臨困難挑戰,越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越要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以創新促轉變,以轉變促發展,在綠水青山中找出路,向生態環境要效益。柳州緊緊圍繞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目標,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創新實干中不斷創造了‘柳州驚奇’。”柳州市副市長王鴻鵠說。
在生態環境部公布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排名中,柳州市2020年、2021年、2022年前三季度連續位居榜首。從“酸雨之都”到“水質冠軍”“山水柳州”,這一灣碧水,就是柳州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
統籌規劃 繪好“護水圖”
柳州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韋永祥介紹:“柳州將水污染治理和保護融入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柳江流域保護與城市建設、產業發展、民生改善一體推進,編制《柳江河流域水質保護和提升計劃》等系列規劃,為全方位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有力保障。”
為進一步詮釋“工業城市中山水最美”的贊譽,2021年10月1日,《柳州市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正式施行,條例將實行河長制納入立法,柳江有了更具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法律“守護神”。柳州市還健全和完善落實相關配套制度機制,成立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組建柳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中心,做好頂層設計,用制度和法治手段,以“更高、更強、更嚴”的方式保護母親河。
狠抓治理 念緊“治水經”
柳州“治水”注重強基建,重布局。持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建成市、縣、鎮三級污水處理廠,污水收集管網達2558公里。開展“百里柳江”市區河段綜合治理工程,完成市區河段排污口截流,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深入整治“散亂污”企業,通過“搬遷一批、改造一批、關停一批、整治一批”不斷優化工業布局。
抓科技賦能,多手段提升智慧管水。柳州市建成廣西首個河道“天眼”——柳江干流河道“天眼”監管系統,不斷提升河湖動態監測監管水平。構建和完善水環境監測體系,形成“1個控制中心+6個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10個微型水質自動監測點+1臺水質應急監測車”的水質監測網絡。在石榴河建設水環境大數據精準監測溯源系統,全天候在線監測水質變化情況,實現精準溯源和預警預報,市、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凝聚合力 譜寫“興水記”
樹牢“一盤棋”思想,深化“一條心”合作,柳州市與來賓、河池兩市聯合建立廣西首個環境保護合作的跨區域協作機制,簽署“柳來河一體化”環境保護合作框架協議,與貴州省黔東南州建立“都柳江”流域市(州)級跨區域環境聯合交叉執法和跨界河流聯防聯控聯治機制,實現流域共同保護、共同治理。
注重部門聯動,協調“一體化”推進。柳州市建立“河長+檢察長”“河長+警長”協作機制,扎實推進行刑銜接,近五年來辦理涉河湖治理公益訴訟案件線索2000余件,立案890件。建立全民護河行動體系,全市共有生態環境保護類志愿者5.2萬名,每年固定開展護河巡河等志愿服務活動上百次。
吹響號角 再續“柳州驚奇”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發出了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的偉大號召。要求“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柳州市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統籌做好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管理,深化區域流域協同共治,落實《柳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專項整治工作方案》要求,開展柳江流域水環境專項整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水環境安全隱患,穩定改善短板斷面水環境質量,確保柳江水質持續向好,持續擦亮柳州生態環境“金字招牌”,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現代工業與綠水青山交相輝映。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