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甘蔗制糖后剩下的糖蜜廢液只能通過發酵提取酒精,提取酒精后廢渣送給周邊群眾發酵制成肥料或燃料,易造成大氣污染。因此,糖蜜廢液的處理成了企業的“燙手山芋”。
而在廣西皖維生物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西皖維),廢糖蜜卻被當成寶貝用作生產原料并“孵出”聚乙烯醇(PVA)、醋酸乙烯(VAC)、有機肥料等7種產品。該廠廠長韋政表示,廣西皖維這條以糖蜜廢液為生產原料的生產線,是全球第一條生物質年產5萬噸聚乙烯醇的生產線。每一滴廢液經過“吃干榨盡”,從2019年至今,公司從這種廢液中“淘出”40多億元,實現了從土地中來、到土地中去的綠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據介紹,在河池,像廣西皖維這樣的制糖規模企業有3家,這些企業依托該市是廣西蔗糖生產大市這一有利條件,以創新驅動發展,用甘蔗榨糖后的廢液進行發酵生產酒精,接著用酒精生產乙烯,再用乙烯生產醋酸乙烯(VAC)、聚乙烯醇(PVA)等產品。同時,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尾氣和濃縮液,用來生產食用二氧化碳和有機肥料。
這是河池市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進廢棄物資源集約循環利用的生動實例。
近年來,河池市積極探索科技創新、走發展生物質循環經濟道路,從最初甘蔗葉養牛,到甘蔗渣發電、廢糖蜜制造酒精,再到濾泥生產復合肥用于種蔗,制糖企業不僅把過去堆積成山的甘蔗葉、甘蔗渣變成了飼料源、發電源,還最大效率地延伸了企業產業鏈,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工業生態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
為打造甘蔗循環利用產業鏈,河池市積極探索依托科技龍頭企業形成“機械研發+機械收集+綜合利用”的綜合發展模式,引導制糖企業形成甘蔗種、砍、收、運、榨“一條龍服務”的秸稈收集利用模式,依托食用菌規模化生產企業形成一體化秸稈食用菌產業發展模式。同時,實施大力推廣“甘蔗—蔗稍青貯氨化—養?!託獬亍釉ㄒ海┻€蔗”循環經濟模式,將農作物秸稈和家蓄排泄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飼料化,向生活、生產提供清潔能源,向農田提供安全、高效的有機肥源,向畜牧業提供綠色飼料,有效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能、生態標準、產品質量和國際市場競爭力。
河池市委、市政府把種植糖料蔗列入“十四五”期間推進的“十大百萬”扶貧產業工程之中,確保群眾有穩定的、可持續的收入來源。各縣(區)按照“十大百萬”扶貧產業工作部署和要求,出臺一系列加快糖業發展的優惠扶持政策,并整合發改、國土、水利、農業等涉農項目資金,用于“雙高”糖料蔗基地調種、整地、開行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于脫貧戶種植甘蔗,還另外給予扶貧產業資金扶助,激發脫貧戶參與的積極性。
河池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黃勇介紹:“這是通過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對甘蔗產業結構、布局進行調整、優化,培育、壯大甘蔗主導產業,綜合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提升傳統產業生產管理技術水平,通過示范、科技培訓及突出研究解決生產環節的核心技術,建立與主導產業相適應的甘蔗生產基地,并運用農業循環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促進產學研結合有效機制形成,以及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豐收。”
在示范效應的帶動下,河池市相關縣(區)均按高標準高要求開展項目片區規劃設計編制,嚴格按照規劃設計要求施工,“雙高”基地建設質量不斷提升。通過“雙高”示范區的示范效應,激發蔗農種蔗積極性,提高產業效益。
“今年初我家甘蔗進廠440噸,總收入22.5萬元,接著我又留種擴種100畝,年底收入可以實現節節高了?!闭诳呈崭收岬暮映厥薪鸪墙瓍^東江鎮長排村新屯脫貧戶韋愛慣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通過政府規劃設計、引導扶植,企業守正創新、科研攻關,百姓響應支持,河池市的蔗糖產業走出了“河池模式”的綠色發展之路,真正做到了“一條甘蔗從頭吃到尾,甜到百姓心里頭”。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
相關鏈接: